×
新网 > 域名资讯 > 正文

《后浪》刷屏背后:这届年轻人太难“伺候”了!

  • 作者:zccc
  • 来源:网络
  • 2020-05-06 17:36:33

B站可能也没想到,一支《后浪》视频,会在互联网中激起那么大的水花。

这是一个赞扬年轻人拥有自主意识和觉醒精神的视频。视频里,年轻人们在旅游、潜水、健身、滑翔、打电竞、穿着汉服跳舞,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一派自由潇洒的面貌。


很快,这个视频刷爆了网络,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一夜之间,互联网掀起了一场由此展开的“前浪”、“后浪”大讨论,将话题重心放到了“年轻人”这个群体上。

赞赏这个视频的网友,觉得这个视频拍出了当代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面,纷纷喊道:“一起追梦青春吧。”


然而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个视频“尴尬”、“爹味十足”。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这样的呐喊、评判和劝告,让有些网友觉得,《后浪》充满说教意味——这个时代已经这么好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


此外,更多网友在意的是“被代表”。

他们说,视频里呈现的冲浪、滑雪、汉服、滑翔翼、全球旅行、手办,都是高消费行为。更多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是房贷、996带来的现实的迷茫和无力。《后浪》里呈现的面貌,根本不是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后浪》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地震”,不仅是因为视频的内容,更是因为背后的制作者。

事实上,这个视频如果不是B站所发,说不定还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

B站一直以来都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乌托邦,结果忽然颠覆形象,变得“认真”起来,难免让人不习惯,产生错愕感。

当B站认真起来了,它旗下的UP主却依旧“不正经”。UP主根据《后浪》重新制作了视频,与原片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这才是熟悉的味道”

依旧是何冰的旁白,但视频的主角却换成了药水哥、冬泳怪、Giao哥……这个名为《libilib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前浪>》至今在B站拥有了50多万次的播放量。

不少网友都对该视频的评价很高,称“这才是熟悉的味道”。


纵观全片,满满都是戏谑的意味:

凭借“你配吗”一战成名的药水哥,穿着黑色紧身衣舞动曼妙身姿的影流之主,大喊“一给我里giaogiao”的Giao哥,发明“废物”的手工耿……


药水哥

这些与主流人群格格不入的网红,成为了视频的“年轻人代表”,与“自由探索你们的兴趣”、“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等严肃正经的念白融为一体,有种说不出来的荒诞。


冬泳怪鸽

无独有偶,朱一旦于5月4日晚发布了视频《<非浪>| 朱一旦献给新员工的演讲》,通过模仿《后浪》,一下子就窜上了B站热门榜单。

视频里,老板“朱一旦”模仿何冰,化身演讲人。

他激情澎湃地诉说着送员工去非洲奋斗的待遇:底薪优厚,提成给力,包吃包住,非洲文明的面纱,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自拍,自由学习一门非洲语言,学习一段部落舞蹈,欣赏一位异域的姑娘,去遥远的地方打工。


画面里却呈现出员工落魄潦倒的模样,暗示了资本家对于普通人命运的玩弄。极具反讽意味。


网友称赞道,这个视频很“真实”。

 

一路看下来,你会发现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模仿《后浪》的视频反而得到了高度的赞扬。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年龄结构中,1-39岁的人占了60%。所以这场舆论,不如看成是年轻人的取向。

《后浪》里有着夸赞年轻人的溢美之词,有些年轻人却并不买账。那些戏谑年轻人生活的作品,反而被年轻人所喜爱。

这届年轻人怎么那么难“伺候”?


万物皆可解构

纵观年轻人的互联网生活,我们会发现他们早已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万物皆可解构。

什么是解构主义?它意味着游戏化、反中心,反权威、不确定性、开放性。

老一代人常看的《三国演义》、90后的童年回忆《家有儿女》、一个画质模糊的肥料广告、配音演员葛平,都是年轻人炮制鬼畜视频的素材。


《家有儿女》

高度同步的动作和快速重复的配乐带来一种洗脑般的喜剧效果。不管你曾被外界如何定义,进入鬼畜视频,你就是滑稽的工具人。

其貌不扬的冬泳怪鸽、在镜头前怪诞不经的药水哥、复读一年还是没考上本科的抽象带篮子,舞蹈一哥“影流之主”,凭借他们的土味和沙雕成为了大众的“精神偶像”。


影流之主

这种“审丑”取向,恰恰是对主流审美的一种反抗。

对六小龄童话语如数家珍的“六学”,专注于研究黄晓明与《中餐厅》的“明学”,还有分析《花儿与少年》战况的“花学”,进入了互联网的“黑话”体系。


将当事人的行为与语言截取出来,进行调侃和放大,成为了各门学派的修炼之道。传扬到后来,它们已经跟当事人无关,成为了年轻人们“玩梗”的手段。

包括前些年流行的“佛系”文化现象,又何尝不是对积极奋斗的生活姿态的一种调侃?

这些所谓的土味、沙雕、鬼畜、“黑话”,其本质来说其实很虚无,除了娱乐消遣之外没有实质意义。

但不妨把它看作是年轻人对陈旧的一种颠覆和反叛。

一切正如黑格尔所说:“习以为常的认识并不能因其习以为常就是正确的认识。”

至少在创造这样独特的互联网文化的时候,年轻人可以把正经和呆板一脚踢开。他们拒绝僵化和做作,把奔放的灵魂和戏谑的精神刻进了DNA里。

可见,当你想“讨好”年轻人的时候,你就输了。那些崇高的赞美,热情的呐喊,不是年轻人最想要的。他们反而会觉得你矫揉造作,忍不住翻个大大的白眼。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不被代表的参差多态,是自由奔跑的精神乌托邦。

  •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免费咨询获取折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