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 > 互联网热点 > 正文

“天问”出征:科技自强方有未来

  • 作者:zccc
  • 来源:网络
  • 2020-07-24 09:02:09

■ 社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继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谋求发展精进,才能赢得未来。“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

■ 社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继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谋求发展精进,才能赢得未来。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近年来,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四次探月工程的基础上,代表火星探测第一步的“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如其“天问”之名的寓意,标志着在探求科学真理和追求科技创新的漫漫征途上,中国再次出征。据此,中国也正式成为全球火星探测阵营中的一员。

在火星探测上,中国起步不算早,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就计划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如此高的起点,是一种自我加压,也是中国航空航天实力的一次自我证明。

不过,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竞争格局重塑,以及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的大背景下,代表中国航空航天迈出一大步的“天问一号”升空,更有着多重科研之外的意义。

“黑天鹅”频现,世界进入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对于未知和科学的探索却并未有丝毫止步,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面向未来的乐观主义,之于当前正在蒙受疫情阴影的世界而言,无疑是一种希望的加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受疫情影响,中国仍成功抓住火星探测器发射的最佳窗口期,背后必然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和挑战。这种在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抗压性”,既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也对当前经济社会恢复以及各行各业在承压之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激励。

作为国之重器的航空航天事业,在当前全球政经格局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美国不断挑动事端,打压中国科技的背景下取得逆势突破,也对中国增强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越是在竞争加剧的时代,越要靠自身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谋得更好的站位。而作为高精尖技术代表的航空航天,无疑是“硬实力”的代表。航空航天事业在避免关键领域被卡脖子,提振民族自信和国际话语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背后是一整套现代工业体系的支撑。换言之,航空航天技术的攻关过程,实际也是诸多上下游产业技术突破和升级的过程。先发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将为国家高端产业提供基础驱动和牵引。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转型期,这一点亦将有直接体现。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天问一号”固然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但它依然包含着明显“国际化”基因,为当前面临新挑战的全球化,提供了正面示范。

本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国际合作伙伴,包括欧空局(ESA)、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奥地利研究促进署(FFG)、阿根廷国家航天委员会(CONAE)等。这些国家的航空机构标志,都被印到火箭整流罩上面。这不仅表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得到国际的认可和支持,也代表着中国反对“逆全球化”的生动实践。

“天问”,是一种面向未来、未知的求索,但“天问一号”出征,又恰恰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回答。一言以蔽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继续不懈努力,持之以恒谋求发展精进,才能赢得未来。这既包括最基础、最现实的国计民生发展,也少不了面向未来与未知的“探索星空”。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免费咨询获取折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