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网 > 建站推广 > 正文

小米是如何构建主题商店的?

小米的主题商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已经不再靠厂商贴钱主导,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让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师和制作者也分享到了它的“红利”。

小米商店 小米主题 小米洪峰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细心的米粉一定已经发现了小米官方已经推出了免费的“世界杯主题”供米粉使用。对于相当一部分米粉来说,小米手机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有大量的主题可以选择。

对于眼下虎视眈眈希望“干掉”小米的厂商来说,虽然在硬件上已经能够做到不逊于小米,但是在软件层面,MIUI的优势依旧十分明显,MIUI经过4年的迭代,不仅搭建了一个稳固的软件生态,更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想要从软件生态上缩小与小米的距离,首先就要了解小米的打法究竟是什么。

在MIUI生态体系里,主题商店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主题商店本身并不神秘,许多手机厂商都有类似的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是厂商都是自己花钱请设计师来制作主题,而且数量十分有限。小米的主题商店则不同,它已经不再靠厂商贴钱主导,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让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师和制作者也分享到了它的“红利”。

据MIUI产品经理许斐介绍,目前小米主题的设计师中,个人运作的最高单月收入可以达到7、8万,公司化运作的一个月几十万的收入都不成问题。

小米主题商店至今已经收录了超过4000套主题,其中收费和免费的比例在3:1,免费主题的下载量最高能够过千万,收费主题平均也有上万套,卖得最好的有超过5万套。如今,主题商店每月能够为小米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另外,据小米官方的统计,大约60%以上的小米用户都会使用主题的服务。

小米的这套主题生态究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

第一阶段:自然生长

小米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主题的潜力,在MIUI发布后的两年时间里,小米的主题生态一直处在自然生长的状态。

随着MIUI用户规模的增加,一些米粉开始自发制作MIUI的主题并上传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小米的编辑则会将这些主题统一收录到小米的官方主题库中。

除此之外,小米还会举办主题设计大赛,官方拿出少量资金作为奖励,鼓励爱好者设计主题。不过,早期的主题大赛更多是从营销的角度考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让MIUI在用户那里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到2012年底之前,通过这种自然生长的方式,小米已经收集了1000套左右主题。

经过两年的运作,小米官方也开始意识到用户对于主题的旺盛需求,于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小米内部开始筹划建立主题商店。“我们当时的想法还是很朴素的,就是觉得主题是一个好玩的功能。大家对美和个性化是有需求的,没人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小米产品主管许斐告诉《商业价值》。

在筹备阶段,小米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商业化目标,后面之所以会引入市场机制,目的是为了提升主题商店的运营效率。因为无论是靠官方贴钱来做主题,还是靠爱好者凭借兴趣的自发上传,效率都十分低下,而且主题的质量也会参差不齐。小米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扭转这一现状,“我们做一个以钱驱动的生态的根本目的是想把盘子做大。让用户有好玩的东西。”

第二阶段:构建链条,体系化运作

在下定决心构建一个类似App Store的主题生态后,小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划一整套主题的平台体系。

这套体系包主题的上传、发布、更新的机制和流程,编辑的审核和推荐流程,以及用户的支付流程。小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了平台系统,并在2012年11月对外发布。

有了基础的平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人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

小米主题商店最早一批的种子设计师是靠人脉和关系吸引来的,由于之前运作主题设计大赛的缘故,小米与业内一些设计网站建立了关系,并且结识了一批专业设计师,依靠这层关系,小米开始找一些相熟的设计师来约稿,小米官方的团队帮助他们把设计稿变为最后可以在手机上运行的主题。

而另外一边,从用户的角度看,早期的米粉大多都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对于付费这件事,相对容易接受。所以,种子设计师们很快就收到了回报。虽然当时一款主题一个月的销售额也就只有区区几百元,但是起码让设计师们看到了希望,经过设计师们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为小米的主题商店设计主题。

讲到这里,大家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一款主题的生产流程。

主题的生产工序大约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主题的设计,比如图标、背景图案的设计,这些都需要发挥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另外一个环节就是制作,设计师创作的素材需要经过一些技术环节才能变成一个可以真正运行在MIUI系统上的主题。

大部分设计师只是擅长美术的部分,对于技术并不在行,因此在一套主题的生产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师和制作者这两类人合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小米虽然有自己的官方主题制作组,但是毕竟人手有限,初期还可以为设计师制作主题,但是随着设计师规模的扩大,这种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是,你要培养生态,就必须能把技艺传递出去。绝对不能把技艺只拿在自己手里,那样生态是长不起来的。”许斐说。

 

  •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免费咨询获取折扣

Loading